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简介
(一)历史沿革
呼伦贝尔农垦事业开发建设始于1954年。为将呼伦贝尔建设成为面向全国的种畜基地,加快培育优良种畜(包括为军队培育提供军马),国家提供大量资金用于种畜基地建设,并收购大批回国苏侨饲养的牛、马进行改良。1955年正式成立呼伦贝尔盟农牧场管理局。1960年,为解决内蒙古东部地区粮食自给问题,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同意,原国家农垦部王震部长从内地和黑龙江农垦抽调大批转复官兵到呼伦贝尔开荒建场。

1969年,呼伦贝尔盟国营农牧场管理局归属黑龙江省国营农场管理局管理后,先后成立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和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改为呼伦贝尔分局,1976年成立呼伦贝尔农牧场管理局。1980年改称为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1960年3月,呼伦贝尔盟国营农牧场管理局创建大杨树农场(巴彦农场),1966年组建大杨树建场指挥部。1969年随呼伦贝尔盟划归黑龙江省、归大兴安岭特区领导,1973年组建黑龙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大杨树分局。1989年,改称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

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以[2000]18号文件确定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和大兴安岭农场管理局为自治区直属国有重要骨干企业。2002年,两局由自治区下放为呼伦贝尔市直属企业。
2012年初,为做强做大呼伦贝尔农垦事业,示范带动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市委、政府决定,在海、大农垦集团基础上组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并整合全市农牧业资源,以期打造呼伦贝尔农牧业产业化航母,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12年9月,呼伦贝尔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二)发展贡献
经过65年的开发建设,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有农场和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出了著名的三河牛、三河马,在安置就业、维护地区稳定、民族团结、示范带动现代农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累计生产粮食3750万吨、肉90万吨、奶670万吨,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贡献了农垦力量。

(三)发展优势
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一是资源丰富。有耕地600万亩、草场1000万亩、林地40万亩。二是区位优越。位于全市的9个旗(市区),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耕地、草场和水源基本无污染。三是企业规模较大。耕地规模在全国农垦仅次于黑龙江农垦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拥有24个现代化农牧场、20个经营单位和3家控股参股企业,总人口17万人,在职员工5.4万。四是组织化集约化程度高。至今仍传承着军垦时期的优良传统,半军事化管理,80%以上耕地实行集中统一耕种管理,资源动员能力强。五是农业机械装备水平高。各类农机具2.8万台(套),采用世界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为主,农业机械总动力90万千瓦,田间综合机械化水平99%。六是科技实力雄厚。农业科技贡献率71.38%,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与中科院、农科院、华大基因等科研院所在生态草牧业、畜种改良、种子工程等多领域开展科研合作。七是形成了农垦精神和企业文化。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和信念坚定、忠诚担当、创新奉献、进取开放的企业文化。八是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中央、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呼伦贝尔市委、政府先后出台促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垦战略定位并陆续出台支持政策。
